1.老年人噎食的抢救方法?
答:老年人发生噎食时,如患者处于卧位,抢救者立即用双手与患者剑突下(俗称心窝处),向上给予猛烈冲击;如患者位于坐位或立位,抢救者宜站在被抢救者身后,用双手环抱其腰部,一手握拳,使姆指掌关节突出点顶住病人腹部中正线脐上部位,另一手压在拳头上,连续快速向内、向上推压冲击6-10次(注意不要伤其肋骨)。动作要猛烈快速,随后放松,如此反复行之,直至食物喷出为止。
2.怎样应对老人夜间腿抽筋?
答:医学研究认为,老年人夜间小腿抽筋一般是由于血清中的钙离子浓度下降,致使神经和肌肉兴奋性增高所致。而寒冷、熟睡后长时间的下肢弯曲或突然伸腿等,往往可以诱发小腿抽筋。可采取如下方法应对夜间小腿抽筋:用拇指或食指的指腹用力按压人中穴,直至穴位有酸胀感;立刻坐起,把腿伸直,然后用双手用力将脚掌往脚背方向掰;用拇指和食指按压脚后跟两侧,并用力上下搓动;发生抽筋后马上下床走动,忍痛用患足前掌向下蹬地。预防老年人小腿抽筋,在日常生活中,注意饮食调理。在烹制的菜、汤中加点醋或放几枚梅子、山楂,可促进食物中钙的溶解,也易于人体吸收;在日常饮食中多吃豆制品、奶、虾米皮、芝麻酱、海带等含钙丰富的食物,临睡前喝一杯牛奶对老年人体内钙的补充也可起到明显的效果;必要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葡萄糖酸钙、乳酸钙等钙剂;在寒冷的季节,睡觉时要特别注意做好下肢的保暖,睡醒时伸腿动作不要太快太猛;平时应加强体育锻炼,每天坚持进行小腿肌肉按摩,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。
3.为何老年人用药不良反应多?
答:因为老年人身体各脏器功能逐渐衰退,药物在体内的吸收、分布、代谢和排泄等过程发生明显的变化,不良反应的发生较青年人高而严重。加上老年人往往一人多病,用药品种也较多,易产生药物的协同和拮抗作用,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机会较青壮年要多好几倍;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下降,单用或少量药物配合使用一般可以耐受,如果多种药物联合用又不减量时,则很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和胃肠道症状;此外,老年人用药个体差异性大,同龄的老年人药物剂量可相差数倍之多。这些问题在老年人用药中均需注意。
4.哪些药物会引起高血压?
答:容易引起高血压的药物有:(1)麻黄素或肾上腺素:主要用于哮喘病,这两种药物都可以使血压升高;(2)糖皮质激素:可的松、强的松(泼尼松)、氢化可的松等,使用范围广泛,治疗气喘、风湿热、风湿性关节炎、肾炎、系统性红斑狼疮及顽固性皮肤病等时,长期使用,会使血压上升;(3)咖啡因:是一种兴奋药,用于止痛和治疗神经衰弱,久用有升压作用。另外,含有咖啡因的药物,例如复方阿司匹林,长期使用也可引起血压的轻微上升;(4)人参:一种补药,但若滥用或服用过多后,会产生一系列不适症状,包括头痛、头晕等,血压也会上升;(5)半夏露:一种止咳化痰药,含有半夏、远志、陈皮、紫花、枇杷叶、枳壳、麻黄、桔梗、杏仁水等,其中麻黄有升压作用。
5.为什么不宜用牛奶送服药品?
答:因为牛奶及其奶制品中含有许多钙、铁等离子,一般每升牛奶中含钙1300毫克,铁0.4毫克。这些离子和某些药物(如四环素类等)能生成稳定的铬合物或难溶解的盐,使药物难以被胃肠道吸收,有些药物甚至还会被这些离子所破坏,这样就降低了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,影响了疗效。要食用牛奶及奶制品,应与服药时间间隔1.5小时以上。
6.怎样熬中药?
答:一张中药方子所列的药,按“君臣佐使”原则配制而成。个别药自具特性,医生多有注明“先煎”或“后下”。“另冲”是置于碗中用药汁冲和,“另炖”是隔水炖烊或炖汁。“另煎代水”是先煎取大汤作煎其他药的水用。生药要先冲洗一下,去其龌龊,并用冷水浸一小时,以利析出药效成分。热水反会使某些药分子凝固于内。目前,特大包的药较多,宜煎取较多的汁水后,将汁水取出另罐浓缩,以免汁水被药吸附。新罐先用米泔水浸洗,用前将罐浸湿透,用微火,水干药焦或水少时,切忌立即揭盖加水。
7.老年肺心病的家庭护理
答:合理用药:不滥用抗生素,病情好转且稳定后应停用抗生素。不应长期服用抗生素,以免出现耐药性或发生其他病菌的感染。坚持锻炼:病人应根据个人情况,作一些适当的活动,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。例如清晨散步、打太极拳、做深呼吸运动,可增强体质,锻炼心肺功能,但锻炼时应注意量力而行,避免过分劳累。生活护理:肺心病病人应注意随气候变化增减衣物,以免引起感冒而加重病情。要保持居室整洁安静,无烟尘。冬季应注意居室的温度、湿度,定时开窗通风,保持空气流通新鲜。增强免疫力:可适量注射胎盘球蛋白、转移因子等免疫增强剂。也可用中医扶正固本的方剂,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。心理护理:情绪变化可加重病情,老年人生活自立能力差,又长年有病,易产生自卑感,家人一时照顾不周时,往往更加重失落失望的感觉,以至对治疗丧失信心,所以要作好病人的心理疏导,指导病人既要正确对待自己,也要理解别人。另外根据个人爱好,可参加一些文娱活动。保持良好的情绪和乐观的精神状态。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,有利于疾病向健康方面转化。